作者: 焦同帥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0-07-11 08:57
“‘同心路’修好啦,我們上學不用走泥路啦,我和我的同學都十分感謝濰柴集團!”近日,鄄城縣董口鎮前園完小四年級學生張家甜寫信對濰柴集團的幫扶表示感謝。
近年來,鄄城縣在濰柴集團的幫扶下,8.1公里的“同心路”、2000平方米的致富車間、14個現代化養鴨大棚業已建成,古泉學校3062平方米的初中教學樓正在緊張施工中,困難群眾、學生、上班族……一張張笑臉,匯聚起一股股感恩暖流,在古鄄大地流淌。
一條“同心路” 3萬人得實惠
張家甜信中提到的“同心路”由濰柴集團投資興建,起點為城區西環賈莊村,終點為董口鎮軍屯村黃河大堤堤口,全長8.1公里,路面寬度為6米,途經古泉街道辦事處賈莊、趙堂、胡窯、袁莊和董口鎮軍屯、前園、東韓橋、西韓橋、李樓、高樓等10多個自然村,受益人口多達30000人。
“同心路”還為村民增收致富帶來了便利。張業孟是前園村村民,之前一直在村里賣燒餅,但因為人流量小,生意一直不好。問起沒有到縣城做生意的原因,張業孟脫口而出:“因為道難走。”自從有了“同心路”,張業孟的小生意做到了縣城,每天收益是之前的兩倍。據前園村黨支部書記張廣營介紹,像張業孟這樣的,村里還有6、7家。
得益于“同心路”,沿線村莊種植業結構得到調整。“目前公路沿線村莊已流轉土地2500多畝,發展果樹、蔬菜等高產高效種植業,將大幅增加沿線群眾的收入,加快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鄄城縣交通運輸局養護科科長宋本俊介紹。
穩穩托起群眾致富夢
盛夏時節,烈日炎炎。走進董口鎮黃河社區致富車間,涼氣撲面而來,與外面的高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幾十名工人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說笑聲此起彼伏。
黃河社區致富車間建成后,與多娜發制品有限公司簽訂了租賃合同,從今年4月份開始,已經有90多人陸續在這里實現了就業。“建設車間是因為考慮到農村留守人群大多是老人和婦女,既沒技術,又沒有固定工作時間,發制品加工工序繁多,用工量大,有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崗位。車間就建在家門口,上下班非常方便。”濰柴集團派駐董口鎮副書記王欣告訴記者。
秦盼格是魚骨村村民,2019年,整村搬遷至黃河社區、住進了新樓房。“一開始俺還擔心,住了樓房喝口涼水都得花錢,家里條件跟不上,你看現在俺都能掙錢了,擔心變成了多余。”秦盼格臉上掛滿了笑容。
秦盼格的兒媳婦當天有事外出,留下小孫女讓她照看。她干活,孫女在身旁玩耍,祖孫二人還時不時相視一笑,這一瞬間定格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
同潤養殖場用另外一種形式實現群眾“致富夢”。
同潤養殖場是舊城鎮的一項扶貧項目,其中10個養鴨大棚由濰柴集團出資500萬元援建而成,收益全部用于鎮里扶貧工作。“同潤養殖場每年拿出總額的8%給貧困戶分紅,這10個養鴨大棚還優先讓貧困戶就業。”濰柴集團派駐舊城鎮副鎮長徐曉龍告訴記者。
同潤養殖場負責人是一對年輕的夫婦——譚莊村村民譚志杰和王影。今年4月24日,同潤養殖場正式啟用,因為初次養殖,第一批只投放了10000只鴨苗試養。40天后,鴨子到了出欄期,成活率高達99%,這一下子讓王影夫婦對養鴨信心滿滿。“現在我們已經啟用了12個鴨棚,其中6個棚是和益客集團簽訂的合同,另外6個棚也是訂單養殖,銷量一點都不用愁。”譚志杰高興地說。
目前,同潤養殖場有26名工人,全部是周邊的村民和貧困戶。工人根據分工不同,工資3000到5000元不等。西李莊村村民李科培自己養過多年鴨子,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因為母親有病,孩子還小不能外出打工,到養殖場上班后,一個月能領到5000多元錢的工資。“多虧了這個養殖場,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這么多錢,比外出打工還強呢。”李科培滿意地說。
讓每個孩子都能上起學、上好學
“這是濰柴集團援建的‘濰柴教學樓’,九月份開學就可以使用了。”近日,在鄄城縣古泉學校建設現場,校長李帥升指著其中一座已經完工的教學樓告訴記者。
李帥升向記者介紹,2019年為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落實教育脫貧實施的政府兜底工程,滿足周邊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鄄城縣改擴建古泉中學為九年一貫制的古泉學校,又名博愛學校。
“一個學校兩個名字,是因為學校建成后,可確保全縣孤兒、特困家庭孩子不僅有學上,還要上好學。”李帥升說,雖然學校招生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但是,全縣的孤兒和特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來這里上學,而且食宿等一切費用全免。
古泉學校占地24000平方米,規劃設計24個教學班,可容納1600多名中小學生。學校建設分三期進行,目前一期工程已進入內部裝修施工。“一期工程包括初中教學樓、小學教學樓和綜合樓,初中教學樓3062平方米,由濰柴集團援助800萬元建設而成,被命名為‘濰柴教學樓’。”李帥升告訴記者。
“濰柴集團秉承著‘扶貧先扶智’的理念援建古泉學校,讓每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濰柴集團派駐古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鄭世魁說,“學生家長一直來詢問,他們一天天盼望著學校可以早些完工。古泉學校建成后,將會滿足周邊7000余名群眾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記者 焦同帥 通訊員 房 正 劉永霞